2023年,气候变化对人类的挑战越来越大,这一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当时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45摄氏度,成为自1850年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一年。由于气候变化加剧,中国也感受到了高温,因为它经历了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同时也在努力应对该国一些地区的严重干旱和洪水。《柳叶刀》2024年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称,气候变化是当今中国面临的最大健康风险之一。

《柳叶刀》的报告还强调了极端天气事件对中国公共卫生造成的损失。2023年,中国人均面临16天的热浪,远高于历史平均水平。与热浪相关的死亡人数激增近两倍,因高温造成的劳动力损失的经济成本达到创纪录的2834亿美元,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65%。更不用说干旱和热浪等复合事件增加了风险,使更多人面临健康危害,并给中国的医疗保健系统带来了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风险,单位需要同时关注缓解(减少排放以减缓全球变暖)和适应(建立抵御气候影响的韧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报告呼吁增加资金、制定合作减排污染和碳排放的政策、部门间协调以及改善卫生和气象服务,以更好地保护人口。然而,这些影响不仅限于人们的健康和医疗保健系统。气候引发的经济成本正在急剧上升。2023年,极端天气事件的直接经济成本跃升至771亿美元,约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45%。

随着中国朝着实现其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迈进,减少这些经济负担将需要创新的解决方案和更多的投资。尽管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了成就,其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在2023年达到了1450吉瓦的历史新高,首次超过了煤炭,但转型仍然具有挑战性,因为煤炭在能源消费中仍占很大份额。因此,需要更强有力的市场激励、减少化石燃料补贴和强有力的碳定价策略来改善这种情况。

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在极端天气事件中变得不那么可靠,中国必须在实现低碳转型目标的过程中确保能源安全。中国在整合地方、省、国家和国际层面的气候和卫生政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这种协调的方法为以“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计划(2024-30)”和“1+N”碳峰值和中性政策框架为中心的全面应对体系奠定了基础。这些政策为通过积极的适应和缓解措施应对气候相关的健康风险制定了结构化的路线图。

从零散行动向系统方法的过渡也借鉴了当地举措的经验教训。许多中国城市在以健康为中心的气候行动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为2023年12月在迪拜举行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后扩大实施奠定了基础。这些城市正在建立先进的治理模式,帮助减少污染和碳排放,促进可持续实践,保障公众健康。建立统一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对于有效应对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健康风险至关重要。

通过跨部门汇集资源、数据和资金,该机制可以简化工作并加强合作,从而更有力地应对与气候相关的健康挑战。然而,地方单位也应该做出更多努力,根据国家政策减少碳排放。增加可再生能源容量和降低碳强度对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尽量减少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从管理整体能源消耗转向关注碳减排,对于预防未来的健康和经济风险是必要的。还应优先考虑对气候友好型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投资。

将资金从化石燃料补贴转向气候适应措施将有助于缓解和适应工作。在这方面,关键投资领域应包括对影响评估、预警系统和低碳技术进步的研究。此外,针对特定地区需求量身定制的本地化医疗保健和气象服务可以使社区更好地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并减少其对健康的影响。通过提供及时的、针对特定地点的健康预警,这些服务可以使弱势群体应对气候风险。

气象和医疗服务的综合方法将需要气象、环境和卫生机构之间的合作,以确保向公众提供准确和相关的信息。此外,建立低碳医疗基础设施对于减少医疗保健部门对环境的影响是必要的,同时对医疗保健设施和实践实施可持续性标准。通过正确的政策、投资和公众参与,中国可以在气候适应和减缓方面树立榜样,在此过程中为所有人创造可持续的环境和更健康的未来。

张世辉是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的博士后研究员,蔡文佳是清华大学同一系的教授。这些观点并不一定代表《中国日报》的观点。如果您有特定的专业知识,或者想分享您对我们故事的看法,请将您的文章发送给我们opinion@chinadaily.com.cn,以及comment@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