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候对农业部门影响恶化的情况下,东南亚无法通过进口摆脱粮食不安全。印度去年出于应对降低的产量和不稳定的季风季节而限制稻米出口的决定,在整个大陆引起了震动,稻米价格达到15年来的最高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印度限制出口对依赖进口的国家产生了压力,例如印尼,该国依赖印度提供其进口稻米的42%,而东南亚的主要大米出口国由于厄尔尼诺现象面临生产损失。

在未来几年,随着气候影响的加剧,预计将有更多国家对其农产品出口实施限制,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了保护东南亚人民的食物权利,东盟单位必须从主要依赖进口的食品系统过渡,并采取立即行动加强本地主要食品生产以供国内消费。本地化食品系统不仅可以改善低收入人群的获得渠道,因为这些系统有利于形成较低的价格和更灵活的定价、购买数量和融资安排,并且它们在面对未来冲击时更具韧性。

在COVID-19的初期几个月里,是由街头小贩、社区厨房和直销渠道组成的当地市场向最需要的社区提供食物。气候危机时期,东南亚自给自足的能力依赖于粮食主权,这一原则优先考虑生产、分配和消费食物的人们的需要,而不是全球市场和跨国公司的利益。保护东南亚人民的食物权利需要东盟单位通过政策和计划支持本地食品系统,例如公共采购、最低支持价格、与本地市场的联系,以及用于灌溉、食品储存和种子库的基础设施。